站内公告:
产品展示
2024-06-20 09:50:55
全省第十届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你了解多少?这里有答案→民族式摔跤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它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具有严格的技巧与传统的基本规则。在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摔跤就成为一个重要比赛项目,截至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6个民族的摔跤方式(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胶、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列入正式比赛行列,并且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完善的规则与裁判法。
民族武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徒手和器械。徒手类主要有徒手套路和徒手对练。徒手套路包括单练、对练(含散打和推手)和集体演练。器械类分为持器械套路和持器械对练两大类。持器械又分为四大类: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从技术体系上看,民族武术可分为徒手技术、器械技术和远射技术三个主要部分。徒手技法属短打型,多手法、少腿法,多低姿、少跳跃;器械动作多为近身动作,极少放长击远和大扫转动作。从运动形式上看,无论何种形式的运动,动作幅度较小,多为小跳跃、方位性极强的动作。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武术,是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护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入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押加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就是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二人的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押加在藏族地区最为流行,因此也叫做“藏式拔河”,藏语名为“浪波聂孜”,意为大象的脖子。
藏族人民因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将大象视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加之这项运动拉爬的动作形如大象,因此这项特殊的拔河运动也叫做“大象拔河”。
现在的藏族地区,押加比赛的开展仍然很普遍,节假日时各地都会进行押加比赛。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
弩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狩猎工具,是在弓箭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射弩运动,流行于云贵桂粤琼等省区。弩的原理与弓箭一样,由弩批(弓片)、弩床、弩弦组成FH体育。弩批呈月牙形,一般有1米长(小的50厘米)。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有牛骨做成的“发牙(扳机)”。操作时先把用黄麻搓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便射出。射弩的方法也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射弩第一次出现于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会主办者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划分为两个组别进行比赛。
陀螺又称打陀螺,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较为广泛。陀螺有陶制、木制、石制、竹制、现代合成材料及砖瓦磨成等。其玩法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多种多样。在称谓上也有差异,如称“抽陀螺”“打陀螺”“打地螺”“打格螺”“抽地牛”“赶老牛”“打猴儿”“拉拉牛”“抽冰尜”等。陀螺传统游戏按竞技形式可分为比旋类和击打类,击打类中也含有比旋的成分。按区域流行的特点分有云南、广西及贵州南部的打陀螺,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各省区的抽陀螺,还有流行于福建、的抛陀螺。199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2003年宁夏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脚马整理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高脚马作为第一个按照《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立项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在2003年的第七届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板鞋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三人板鞋于1987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三人穿板鞋竞速)。2006年8月8—9日,在南宁市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并举办了首届全国板鞋竞速邀请赛。2007年11月,正式成为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根据其比赛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曾称挫球或挫石球,是中国十分古老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踢石球1995年被列为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当时的比赛名称为“挫球”,并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获得二等奖。1998年举行了首届全国性的蹴球邀请赛,1999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定名为“蹴球”,其名取甲骨文中“蹴球”字形的“用脚踏球而行”之意,并列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又被称为“踢核”“采核”“扔核”,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在1986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首次亮相。1988年北京举办了首届珍珠球邀请赛,并正式命名为“珍珠球”。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6月,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珍珠球运动参照了篮球运动的场地与规则,融合各种技战术,经过加工整理后形成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和趣味性极强的球类运动。
201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将民族健身操列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各地根据本地区民族特点所创编、开展的各种规模的民族健身操,多以当地一个民族中的一个或多个民族舞蹈元素为主,注入体育健身的肢体动作元素加以创编成套(只体现一个民族或一套动作中分段落展现各民族特色)。健身操的音乐改编自具有民族特点的歌曲《我们共同的家》,节奏欢快流畅,律动感强。民族健身操根据其目的与任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推广类民族健身操(徒手、持器械);表演类民族健身操(徒手、持器械);竞技类民族健身操(徒手、持器械)。
Copyright © 2012-2025 F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9001048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电话:400-68431679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F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